即使到了今天,知名的巧克力也大都来自国外品牌,为什么?因为我们不产可可。
巧克力的崛起
可可树种植能追溯到玛雅人,但是其实多久都没关系,你只要知道是北美那地方最开始大规模种植就可以了。然后美洲大陆被发现,欧洲殖民者把当时的巧克力——说不好是怎么做的,可能就是可可豆磨成粉烤一下再攒成球,带到了西班牙的皇室,不知道当时贵族的嘴是什么口味,觉得这东西好吃,就发展成了当时的奢侈品,慢慢地就扩散到了全欧洲,巧克力就这么火起来了。
一开始巧克力就是纯可可,随着普及范围的扩大,逐渐加了糖和牛奶,演变成了最火的牛奶巧克力,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口味容忍度的变化,逐渐倒退回去,也就是现在说的黑巧克力。
(资料图片)
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,又诞生了代可可脂
可可脂是制作巧克力和可可粉过程中自可可豆抽取的天然食用油,代可可脂是一类能迅速熔化的人造硬脂,价格自然比可可脂便宜,但是没有可可脂健康。这也就把巧克力分成了低端和高端两条不同的线路,以代可可脂冒充可可脂的行为也被法律所禁止。
现在的黑巧克力,都会标识出来浓度,98%,95%,90%等等,如果你有幸尝一尝98%的,你就知道味同嚼蜡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了。通常牛奶般丝滑的怎么也得是90%以下的。
最后我们来说一说重点,说到巧克力,很少有国家能像瑞士和比利时这样出名
尽管这两个国家都不是自己种植可可的国家!
这两个国家名字的巧克力一般有一定的质量保证,原因还是归结于巧克力制造发展的历史,这里就不在多说了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资料。
巧克力并不像其他欧洲食品那样受到保护,比如你不能把起泡酒叫做香槟,除非它是在法国香槟生产的,或者把奶酪叫做Parmigiano-Reggiano,除非它是在意大利的某个特定地区生产的。
但是瑞士和比利时的巧克力,两者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质,这也就是为什么风靡全球的原因吧。
瑞士巧克力招牌——柔滑的牛奶巧克力棒,使用瑞士牛奶制作,苦味少
现代瑞士巧克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19年 François -Louis Cailler在Corsier开设了一家生产工厂。如今,它是瑞士最古老的巧克力品牌。然而,就归属于瑞士巧克力的整体风格而言,有两个人功不可没。丹尼尔-彼得和鲁道夫-林德特。
彼得于1867年创办了一家工厂。1875年,他率先使用附近一家由Henri Nestlé(是的,就是那个雀巢)经营工厂的炼乳制作出的固体牛奶巧克力棒。1879年,Lindt在伯尔尼开设了他的巧克力工厂,并负责发明了一种叫做 “精炼”的工艺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 “精炼”来加热磨碎的可可豆,使可可脂均匀分布。瑞士巧克力之所以能达到入口即化的品质,要感谢 “精炼”工艺。这两项发明至今仍是瑞士巧克力的定义。
据国际法律刊物《Lexology》报道,瑞士法律规定,如果按重量计算,至少有80%的食品来自瑞士,且主要生产是在瑞士完成的,就可以打上瑞士品牌。像可可这样不能在瑞士生产的原料,被无耻的规定并不在该重量计算范围内。
比利时巧克力招牌风格——高可可黑巧克力,特别是巧克力松露和果仁糖
比利时的巧克力生产者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,导致比利时的巧克力有很多种类。与瑞士不同的是,比利时在国外拥有殖民地,其巧克力历史始于19世纪对刚果的殖民统治。
1912年,该国凭借着果仁巧克力(一种硬巧克力外壳,内含软巧克力的巧克力)而获得国际巧克力界的赞誉。它是由当时居住在布鲁塞尔的瑞士巧克力商Jean Neuhaus发明的。从此,随着Neuhaus、Godiva和Leonidas等公司不断创新,制作出各种高品质的果仁糖、邦邦糖、松露和其他款式的巧克力,这个国家的巧克力声誉越来越高。
该国巧克力制造商协会Choprabisco于2007年制定了《比利时巧克力法典》,以保护比利时巧克力名称。据欧洲文献刊物《Econstor》报道,虽然它没有任何法律权力,但它为巧克力棒和其他产品的制作方式制定了标准。该协会规定,所有的混合、精炼和凝固都要在比利时完成。
瑞士和比利时可以说占据了巧克力种类的大部分江山,这俩按理说经营范围没什么冲突,一个负责牛奶般丝滑,一个负责味同嚼蜡,附带添加点坚果进去搅和搅和。
要真是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干起架来,你更偏向哪一种呢?或者说你更爱吃哪一种?
关键词:
责任编辑:Rex_14